公益日记
—
何刚
贵州龙塘村乡村振兴帮扶项目
龙塘山房建筑工程师
年,怀着对新岗位、新环境的憧憬,我成为了融创贵州工程部的一名工程师。
一直以来,作为工地打工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今天打了多少方?”“几点打灰?”等工程人专属的灵魂拷问,从未想过会通过自己的建筑专业能力,可以走进大山深处,参与修建网红酒店民宿-龙塘山房,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份子。
正是因为有了龙塘村的这段难忘经历,让我对工程事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建筑修建之上,而是深刻地体会到:一座建筑可以成为一抹亮光,唤醒一个地方。
山路弯弯到龙塘
第一次走进龙塘,首先感受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一边是青山绿水、层层堆叠的梯田,保存完好的千年苗寨,是无数城里人、也包括我自己心中的“梦想田园”;另一边,则是被山高路远阻隔,被贫困、失学、年轻人远离出走、空心化困扰的艰难日子。
龙塘村鸟瞰图
两种印象叠加,这种震撼和冲击,“扑通扑通”,把心敲得生疼。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项目的意义,以及我要做的,可能关乎着一个村子的命运和多口人的未来生活。
当时,公司已经确定了帮扶思路,就是要借助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以文旅为主导产业,激发大山的“自生力”,带领村子从根源上摆脱贫困。而我要负责的龙塘山房民宿,就是村里发展旅游的龙头项目。
龙塘村貌
我今天还记得同事的一句话,他说,“这么美的山水、这么古老的苗寨,消逝在大山里实在太可惜了,我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当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项目做好,得成网红,能吸引游客过来才行。
龙塘村貌
所以,我们就在这个寨子里,开始了隐居一般的日子。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琢磨方案,在反反复复的现场勘探中调整修改。那段时间,真的是黑白颠倒、疲惫不堪。但大家做事的决心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一句怨言。
爬坡上坎搞建设
我曾参与过援外工程的建设,说不上多吃苦耐劳,但对生活条件要求也并不苛刻。没想到,西南的雨季还是给了我不少“惊喜”。
工程部抵达龙塘后,我们一致决定,租住村民的木屋作为宿舍,一是考虑可以为村民带来收入,二是可以节省建造板房时间,早日修建好龙塘山房。
龙塘村传统吊脚楼
传统的木屋可以遮风雨,却隔不了雨声,尤其是夜间大雨,雨滴打在房顶上,嘣嘣嘣,声音被轻质木板放大了数倍;同时,潮湿的水气总是很轻易地能穿过木板,侵入被子和衣服,即使晾干的衣服也总是湿润的。这也导致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一个好觉可睡。我们也常常开玩笑:最大的愿望,就是山房修好了,在里面睡个好觉。
龙塘山房施工地块
刚开展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大问题,山房修在一个半山腰上,山坡地形陡峭,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还受限于贵州疏松的地质、复杂的地貌条件。加之雨水多,龙塘山房项目的施工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太多。
龙塘山房道路施工现场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要施工先通路。我们首先联系村委会和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开了专项工作会议,经过反复沟通整理意见达成一致后,我们连夜赶制了一套规划实施临水临电及道路走向的方案:在坡壁上修建了一条可以通行施工车辆的路,并解决了工程水电问题。
工程好不容易步入正轨,又遭遇新冠疫情,村中需要严控严防,工人、建材都不能按时进场,我们的工作也只能停滞。直到年后,局势有所缓解,我们在与村委会沟通后,在村内找寻工人,适当复工复产,让进度一点一点地走了起来。
龙塘山房施工现场
难啃的骨头一个接一个,雨季土质松软,我们只能把握有限的晴天抢抓工期。尤其是项目最为险峻且距离最远的6#、7#楼,混凝土浇筑需要至少52米长的泵车才能完成。但当地只有两台泵车,需要提前预约。
难得约上,又受限于道路泥泞、下山坡陡路滑、施工现场场地狭窄等因素,泵车司机都不愿冒险出车。没办法,我们只有多次蹲守在泵车出租公司,与司机深入沟通,减轻其顾虑,才换得司机的点头。
龙塘山房施工现场
期间,一次施工中发生了滑坡,这让以后的整个工程期中,我的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次天气预报有雨,我与同事都要在山路上不停地走、各处看,就怕哪里的防护安全措施做得不到位……
雨季常发生滑坡事故
收获终不负努力
在龙塘的一年,乡亲们对工作的支持,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有了许多感动和乐趣。
受复杂坡地限制,现场塔吊无法安装使用,大部门材料只能依靠人工搬运至山房施工山地。每当材料送到,在旁边农地里忙活的村民们,都会主动站出来,肩挑背扛,帮着我们将材料一趟一趟地运上山,我们不愿他们空忙活一场,想要付钱,可他们坚决不要,还说:我们是给自己修房子嘞,哪能要钱?
龙塘山房施工现场
虽然语言不通,但丝毫不影响龙塘人的热情与友好。见面总是寒暄几句,从他们腼腆的笑容中,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关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