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之丘”位于杨浦滨江南段,它集城市公共交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于一身,是被绿色植被覆盖、连通城市与江岸的建筑综合体,成为杨浦新晋打卡地标。
连接城市与江岸的巨大绿桥
“绿之丘”原为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始建于年,是一座6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其前身可追溯到年由怡和洋行建立的怡和冷库。怡和洋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洋行,在年公布的上海外国人租地中,一号道契就归怡和洋行所有。
今天的绿之丘已然成为一座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园绿地于一身,连通城市与江岸的综合体。它实现了市政和民用建筑的高度融合,达到了技术体的再自然化,通过单体建筑将江岸及其城市腹地相连,成为上海一座独一无二的综合体。
建筑修缮
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是一座高30米、宽40米、长近米的建筑,它横亘在杨浦滨江边,离水岸只有10余米。当时的它既缺乏明确的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的建筑特征。这座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对滨江岸线造成巨大的压迫感,也阻隔了城市到江岸的联系。
年3月,杨浦滨江正在实施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拉通滨江景观带,向城市腹地打开滨水岸线。由于有规划道路穿越,加上该建筑自身巨大的南北向体量横亘在城市与江岸之间,严重阻挡了滨江景观视线,当时面临被拆除的可能。
在盘活工业建筑和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反复协商之后决定保留该建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
修正过程中,设计团队拆除原有仓库的第6层。拆除后,设计团队面向西南方向做斜向切削,削弱建筑对滨水空间的影响,形成台地式景观平台,在面向城市的东北方向也进行了一次斜向切削,形成引导城市空间向滨水延伸的态势。
整座建筑的上半部分覆盖着绿植,通过悬挑的楼梯和坡地以及江岸连接,使得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巨大的绿桥。其内部进行细分,形成“绿丘中的小房子”,用于公共配套服务用房。此外,建筑对滨江岸线造成巨大的压迫感,也阻隔了城市到江岸的联系。
为了将天光引入内部,一改现状大板楼的幽暗,在建筑的中心、下穿城市道路的上方置入中庭,其中的双螺旋楼梯也起到了沟通各层的作用。整座建筑通过城市道路、坡道、楼梯、双螺旋中庭等多种交通空间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上与城市和江岸进行连接。
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公布了年度建筑奖获奖名单。由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领衔设计的“绿之丘——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改造项目”荣获“综合类建筑(IntegratedBuildings)”荣誉提名奖(HonorableMention)。
打卡点
01一层楼梯平台
从一层楼梯平台望向绿之丘,一座被绿植环绕的丘陵映入眼帘,从二层起逐层收缩形成层层叠叠的露台,闹中取静为心灵和眼睛带来盎然与停歇,也为这座忙碌的城市带来绿意和生机。
02中庭回旋楼梯
杨浦大桥下,滨江步道旁,工业风的钢铁森林,内部大有乾坤。建筑的中央建有螺旋式扶梯,连通着各层的展厅,直达楼顶花园。回旋楼梯搭配天台花园,是不得不看的建筑空间之一。
3顶楼U型步道
绿之丘顶楼有一段U型步道,为市民游客提供度观景平台,漫步其间,有一种腾空临江的视觉效果,发现意想不到的美景。
开放信息
绿之丘为全时段开放式建筑,2楼因施工需要暂停开放(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周边打卡点
01塔吊+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总设计师是我国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桥名由同志题写。杨浦大桥全长米,主跨米(此处黄浦江江面宽米),为当时世界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而位于杨浦滨江沿岸的塔吊,作为昔日的工业遗存,不仅见证了沿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更是成为市民游客观赏拍摄杨浦大桥的绝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