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高塔入云端,百次成功助梦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座挂满了“星星”的卫星发射塔架,塔架上镶刻着颗闪亮的星,这是航天人纪念百次成功发射的方式。每当他们成功发射一次卫星任务,塔架上便会多一颗“星星”。
4月16日上午,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送入轨道。这是该卫星发射塔架建成20年来,圆满完成的第次发射任务。
发射成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塔架下隆重举行“百次发射铸辉煌,同心携手再起航”活动,在场所有科技人员见证了一颗崭新的星星镶在了发射塔架上,塔架上那一颗颗闪耀着光芒的星,既是闪耀在发射场上空的质量之星,更是放飞太空的胜利之星。
该卫星发射塔架由某总体所设计,年开工建设,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是我国首个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的发射塔架,主要由塔体结构、回转平台、升降工作平台、塔吊、摆杆、电梯、测试间等部分组成。
年11月3日,这座塔架首次执行发射任务。20年里,这个塔架具备发射不同轨道及不同类型载荷、不同射向及不同型号火箭的能力,成功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自助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我国首颗空间X射线“慧眼”卫星等颗卫星送入轨道,一颗颗“国之重器”从这里迈向星辰大海。
在蓝天的衬托下,卫星发射塔架傲指苍穹,鲜红的旗帜三面环绕,迎风招展,猎猎飞舞。百次成功发射的愉悦气氛将发射场装扮地更加热烈昂扬。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员站在巍峨的发射塔架下,亲眼见证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他们脸上洋溢的微笑是对百次成功发射任务最好的祝福。
“一晃就是20年。”遥望发射塔架的方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敏忠不禁感叹道。20年的坚守岗位,20年的矢志不渝,高敏忠见证了卫星发射塔架从第一次到一百次的发射,亲历了该卫星发射塔架从低谷走来,由磨难中腾飞的每一次成长。
“建塔初期,科技人员头顶烈日、脚陷黄沙、寒来暑往,在戈壁滩展开建设,十分不易。塔架建立完成后,卫星发射塔架开始了第一次发射任务,作为参与者的我们,当时内心非常期待”。如今是高敏忠参与完成的第次卫星发射任务,他的脸上挂满了喜悦和激动,他表示:“卫星发射塔架完成了次航天发射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我们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中心的脚步永不停歇。”
20年时间里,卫星发射塔架用14年走过了第一个50次发射历程,第二个50次只用了6年,创造了中国航天新纪录,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新速度。
“当前,卫星发射塔架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发射次数从每年几次增加到每年十余次;测试发射流程从两个月、一个月,到现在的半个月;射后恢复周期从十余天压缩到短短几天。卫星发射频率显著升高、测试流程持续优化、射后恢复效率不断提升,对任务发射频次的贡献率加大,发射塔架的成本效益和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中心测发领域专家贺鹏举年参加工作,与卫星发射塔架同工龄的他,也和广大科技人员共同目睹了卫星发射塔架的光辉历程。
20年的时间里,卫星发射塔架历经多次改造,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释放人力和安全效益,智慧发射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升级改造后,目前这个卫星发射塔架具备全天候发射能力。所以,我们更要实现效益最大化,使用频率越高、发挥的效益越大,既要保证发射效能,更要保证航天任务质量。”贺鹏举和他的同事还将继续用行动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当大家还沉浸在发射成功喜悦之时,射后恢复分队已经冲向塔架,开始了耐心细致的检查和维修工作。“我们的工作既是上一发的收尾,也是下一发的准备,塔架恢复的质量和时间对发射场承载能力至关重要。在头两天塔架停电检修情况下,我们采用抢修车给塔架供电维修,使用充电式、便携式等工具,避免来回拉线,节省大把时间。我们快一天,留给测试的时间就多一天!”中心机械修理技师李成从事射后恢复30多年,一次次让塔架恢复如新,被同事们亲切的称为“天梯修理师”。
百次航天发射既是东风航天人奋斗不息的标志性节点,也是东风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历史性起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在中心第三次创业的历史机遇期,东风航天人将牢记主席嘱托,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东风精神,全面提升航天测试发射能力,追命不停、奋斗不止,在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征途上,向着第二个百次发射目标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更多的中国高度、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江佳丽李裕祥
图片
姚军鹏王明艳
视频
郝裕彤李明堂邓嘉敏
编辑
彭钰
校对
倪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