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12月26日电鳞次栉比的钢铁森林中,形单影只的塔吊凌驾于建筑工地的最高点,宛如高耸入云的长臂巨人,让人望而生畏。自参加工作以来,刘昌森便与“长臂巨人”结缘,守望20载。刘昌森是中建二局华南公司塔吊安拆队队长,也是广东省劳动模范。
年,敢参加工作的刘昌森走进深圳赛格广场工地,跟着师傅从事机械设备修理工作。偶然间,他接触到了塔吊设备的维修安拆工作,能够平地起高楼的塔吊设备瞬间勾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楼层一层层的拔高离不开塔吊的运作,那塔吊是如何一步步从低到高的呢?”好奇是成长的催化剂,工作之余,刘昌森便会独自琢磨塔吊设备,钻研理论知识。最终,他凭借着自身对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愿以偿地加入塔吊安拆班组。
彼时,正值赛格广场塔吊拆除时期。而塔吊高达米,且正逢大风天气,大大影响了拆除作业的周期。原计划留给安拆班组只有一周的拆除时间,不仅要面临米的高空作业的困难,还要担心强风影响作业,安拆班组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完成任务,每天晚上7点半,刘昌森准时守在食堂的电视机前观看天气预报,再结合气象局的信息与团队反复校对施工方案;回到宿舍又恶补高空塔吊拆除的理论知识,即便是睡觉前也要在脑中模拟一遍操作。
“塔吊正在低速起钩,吊重显示不超过16T,正在慢慢加速,已停钩,旋转向右,已停止转臂……”赛格广场项目的百米高空,时任塔吊安拆工刘昌森在作业平台上,正在专心进行着塔吊作业。在高空中,他低头就能看到脚下原本巨大的建筑变成“小矮子”。“那时候高空作业常常两腿发软,我每次都需要先自我平静一会儿,才能继续作业。”刘昌森回忆。最终,在耗时个小时的精细操作下,塔吊拆除成功。在成功那一刻,刘昌森更加坚定了对安拆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年,刘昌森奔赴广西南宁太阳广场,完成塔吊安装的独立作业。“当时要安装南宁市最大的塔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回忆18年前第一次独立带队的场景,刘昌森仍然历历在目。
由于当时项目已经建成7层,这就意味着初次安装塔吊就要超过7层楼30多米的高度。更棘手的是,该项目位于南宁市中心,周围高楼林立、十分密集,给塔吊安装带来了极大困难。“这里虽然没有建筑遮挡,但有两颗古树卡在安装路线上,能成功吗?”“您初次指挥,难度太大,要不您先问问公司经验丰富的老队长们?”面对安拆队员的疑虑,刘昌森十分坚定:“没问题!这几天我反复勘测试验,而且选用了目前最大吨位的吨位吊车辅助安装,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成功。”听了队长的话,队员们渐渐沉下心来,开始共同探讨施工方案,细化责任分工。
安装期间,刘昌森始终坚持旁站进行技术交底。遇到重大施工节点时,他会提前几个晚上在办公室梳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直至凌晨一两点才下班。4天后,高达50米的塔吊安装顺利完成。刘昌森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队员们的肯定。
三道总重吨的钢结构连廊,刷新国内单体钢结构连廊总重之最的记录,也成了腾讯全球新总部——腾讯滨海大厦的标志性名片。在这背后,有“动臂之王”美誉的MD动臂塔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它的诞生,与刘昌森密不可分。
“MD动臂塔吊的安装,从吨位、高度到安装流程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刘昌森回忆,该塔吊作为当时国内最大吨位的塔吊,起重量高达吨,且所用驱动也是和平时电力驱动所不同的液压驱动设备,甚至安装操作的说明书都是全英文的。刘昌森肩顶重任,从基础学起,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同行与厂家。他每夜挑灯鏖战“破译”学习,直至对塔吊构造、参数等烂熟于心,一台塔吊20多个大构件,多个小零件,最后也摸得门儿清。
年12月31日,MD第一次顶升。由于塔机顶升时压力过大,预压阀被顶开,导致液压油发生外泄,当时在现场全程旁站的刘昌森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情况。“如果任由这样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凭着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刘昌森命令所有操作暂停,立即进行检修,最终发现是预留阀的问题。与租赁站沟通后,他决定在预留阀上加一个进行稳固的配件,同时减慢提升速度。“当时他还发着高烧。这一次附着提升过程有10个小时,他就足足盯了10个小时。”回忆起那段经历,小赵十分感慨。3年的时间里,MD动臂塔吊共完成了为期10次、爬升高度累计达米的顶升工作。
“对待工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谋定而后动。”这是刘昌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年的时间里,刘昌森从初出茅庐的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塔吊安拆专家,即便如此,每次安拆工作,他仍然坚持攀爬到最高处,守望着林立建筑。(工人日报记者刘友婷通讯员王琪骐樊星)